本周,环渤海港口市场煤价格持续回落,市场交易氛围冷清,贸易商报价以指数下浮2-5元/吨居多;但采购端压价更低,市场实际成交较少。环渤海港口库存持续下降,大集团上调高卡外购价格,以及供应趋紧状态持续。环渤海港口动力煤价格整体弱稳运行已有近两周,本周周末,随着询货问价的增多,部分电厂陆续展开招标采购,煤价跌幅明显收窄。预计下周后半程,港口煤价有望止跌企稳。
从五月中旬至今,环渤海港口基本处于缓慢去库模式,截止目前,环渤海八港存煤2079万吨,较去年同期(2155万吨)低76万吨。而环渤海港口库存持续回落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首先,盛夏季节,产地地销较好,北方地区煤炭需求看好,分流了部分大秦线、唐呼线资源,叠加长协煤的高兑现率,贸易商发运倒挂,造成流向环渤海港口的市场货源减少。其次,今年北方地区主汛期提前到来,持续强降水,造成煤矿产能释放大幅放缓,尤其对露天矿影响较大,进而造成煤炭产量减少,进而也造成外运量,下水量同步减少。再次,强降水导致铁路和公路的路面积水、下沉等情况频发,甚至影响铁路、公路外运效率,尤其铁路的隧道和线路需要抢修,影响外运量。第四,六月中旬至八月中旬的煤价出现持续上涨,尽管产地和港口煤价同步上涨,但涨幅存在差异,发运持续倒挂,不利于煤炭集港和贸易商组织发运,因此,环渤海港口优质现货依然短缺。第五,安全、环保、超产等全方位检查,叠加煤炭企业对“减量保价”的共识,也促使主力煤企生产和发运中规中矩,产量增速下滑。
8月22日开始,环渤海港口煤价进入为期两周的下跌阶段,港口市场动力煤价格出现震荡偏弱运行态势。需求端疲态,下游及终端采购迫切性不强,用户接受度较低,环渤海港口氛围表现冷清;而上游卖家急于出货,低于指数报价,但整体交投僵持态势持续,实际成交量明显减少。随着市场信心的走弱,贸易商对后市看空情绪浓厚,且“迎峰度夏”接近尾声,后续需求端暂时无明显支撑。市场利空因素如下:首先,阶段性采购结束,流通环节观望情绪逐步升温。其次,下游多以更有优势的长协和进口煤拉运为主,整体市场煤交投活跃度持续下降。再次,供应端,近期随着降雨强度减弱,产地煤矿逐步复工复产,大秦线调入量恢复至120万吨/日的中高位水平。此外,八月下旬至九月初,“保安全”是重中之重,但山西煤炭企业受影响不大;而重大活动结束后,产地市场的供应水平继续增加。
有利因素如下,需求端发力,或促使煤价在夏末秋季出现一波好行情。首先,“秋老虎”威力十足,南方部分地区出伏后仍然高温不退,华东地区气温仍在24-35摄氏度,民用电负荷下降不明显,电厂日耗与夏季旺季时相比减少不多。其次,随着专项债发行提速和重大项目集中开工,基建投资或将提速,煤化工耗煤有望延续景气,非电行业的能耗和用煤需求将有明显改观;即将迎来“金九银十”,工业用电复苏和煤炭消耗水平应该好于“金三银四”。综合分析,夏末的市场行情,并不完全悲观。再次,九月份,天气转凉,南方电厂日耗不可避免的出现回落,但却到了淡季补库的好时节,尤其前期“买涨不买落”的用户会积极行动起来。南方电厂往往考虑到要补充夏季损耗的煤炭,还要为大秦线秋检之前的备煤做准备,动力煤市场或将呈现供需双增态势。此外,我们还要考虑到四个月以来,环渤海港口库存去化非常明显,环渤海八港合计存煤已经逼近2000万吨的近年来新低;尽管秦港库存略高一些,但主打市场煤的曹妃甸四港和京唐三港存煤急剧减少,部分优质煤紧缺。由于3/4的市场户都在判断秋季煤价要跌,因此,减少发运,保持观望,这也造成了近期环渤海港口调入的市场煤并不多。一旦需求复苏,下游采购增加,长协加快去库,港口市场煤价格很可能再次出现急剧跳涨。
近期,“迎峰度夏”临近结束,南方部分地区受高温尚未减退及水电外送代替效用不足等因素影响,现阶段沿海八省电厂日耗仍保持在210-220万吨的高位水平。后续,随着气温日渐转凉,居民制冷需求不断减弱,市场需求将逐步由民用电回归工业用电常态,叠加部分电厂为后续供暖计划开启检修,电厂日耗将进一步下滑。而国内煤价究竟能不能在下周止跌反弹,取决于非电行业的恢复情况,以及东北地区的冬储备煤,还有沿海电厂的补库备货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