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呼唤新担当,新征程需要新作为。青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培养和造就一大批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武装起来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是确保党的事业薪火相传、后继有人的战略工程。“青马工程”作为这一战略工程的重要载体,其核心要义在于通过理论学习与实践锻炼的深度融合,引导青年在“知”与“行”的辩证统一中锤炼真本领,真正成长为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材,为建功新时代注入源源不断的青春动能。
一、 理论学习筑牢根基:体系化培养提升政治素养与理论水平
理论上的成熟是政治上成熟的基础,政治上的坚定源于理论上的清醒。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养,必须将系统的理论学习置于首位,筑牢其成长成才的思想根基。
“青马工程”的培养体系高度重视理论武装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它并非零敲碎打的知识灌输,而是围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脉络与理论成果,特别是党的创新理论,构建起一个层次分明、逻辑严谨的教学框架。通过专家导学、经典研读、专题研讨、情景教学等多种形式,引导学员深入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和共产党执政的规律,把握其核心要义、精神实质、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
这种体系化的理论学习,旨在帮助青年实现从“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的深刻转变。它不仅仅是记忆一些概念和结论,更重要的是掌握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和方法。通过学习,学员们得以站在理论的制高点上,洞察历史大势,明晰时代方向,从而为后续的实践行动提供强大的思想武器和科学的行动指南。没有深厚的理论积淀,实践就容易陷入盲目和短视;唯有理论根基牢固,才能在纷繁复杂的现实面前保持定力、看清本质。
扎实的理论学习,其成效是具体而微的,深刻体现在学员政治素养和思维能力的全面提升上。
首先是政治觉悟的显著提升。通过系统学习,学员们对“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有了更为透彻的理解,对坚持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更加坚定、更加牢固。他们能够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政治站位显著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不断增强。在面对各种社会思潮和复杂舆论场时,能够运用所学理论作为“显微镜”和“望远镜”,有效辨别是非、廓清迷雾,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坚定的立场。
其次是思维能力的有效锻炼。理论学习的关键在于转化和应用。“青马工程”强调学思结合,着力培养学员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工作中遇到难题时,会自然而然地尝试用唯物辩证法的普遍联系和发展眼光去看待,用矛盾分析法去剖析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用实践第一的观点去寻求破解之道。这种思维训练,使学员们逐渐摆脱了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的束缚,提升了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和底线思维能力,为应对复杂局面打下了坚实的思维基础。
三、 实践锻炼淬炼能力:岗位化历练增强实干本领与担当精神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也是培养锻炼青年最生动、最直接的课堂。“青马工程”的生命力在于其强烈的实践导向,引导学员在火热的实践中经风雨、见世面、壮筋骨、长才干。
对于像我这样从事配电网建设管理的学员而言,实践锻炼的核心在于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淬炼。配电网建设直接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可靠用电,也常常涉及复杂的土地征占、青苗赔偿、线路路径选择等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问题。这就迫切需要我们在工作中找到“施工难题”与“群众利益”之间的最佳平衡点。例如,在某项线路改造工程中,最优技术方案可能需穿越部分村民的果园,虽补偿标准明确,但村民对果树的感情和未来收益的担忧难以用简单补偿化解。此时,生硬执行方案可能引发矛盾,影响工程进度和社会稳定。我运用所学理论中“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没有将其视为单纯的“施工障碍”,而是深入田间地头,与村民促膝长谈,了解其真实诉求。一方面,耐心解释工程对提升整个区域供电质量、促进长远发展的重要性;另一方面,积极协调设计、施工方,细致勘查,在技术规范允许范围内,尽可能优化路径,减少对果树的砍伐,并联系农业专家评估损失,探讨更合理的补偿或帮扶方案。这个过程,正是将“群众利益无小事”的理论认知转化为具体行动的过程,锤炼了在复杂利益格局中寻求“最大公约数”、推动项目落地同时又温暖民心的实干本领。
实践锻炼极大地提升了群众工作能力。“青马工程”要求我们深入基层、服务群众。在配网项目前期勘察、政策处理、施工协调等环节,我有了大量与乡镇干部、村社群众直接打交道的机会。起初,可能会因沟通不畅、方言隔阂等原因遇到“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的情况。但正是这些经历,让我深切体会到基层工作的不易,增进了对人民群众的朴素感情。我努力学习群众语言,换位思考,将专业的电网规划术语转化为老百姓能听懂的利益账、发展账,耐心倾听他们的疑虑和抱怨,真诚帮助解决实际困难。一次次成功的沟通协调,一次次化解小的纠纷,不仅保障了工程顺利推进,更让我掌握了如何组织动员群众、如何与不同对象有效沟通协调的方法,提升了做好新时代群众工作的能力。
实践锻炼更是应急处突与韧性磨练的试金石。电网建设环境复杂,常面临突发状况,如恶劣天气、地质条件变化、紧急保供电任务等。记得在一次暴雨后的故障抢修中,道路冲毁、环境恶劣,抢修时间和群众期待之间形成巨大压力。这既是对专业技术能力的考验,更是对意志品质和抗压能力的锤炼。在团队的共同努力下,我们连续奋战,克服困难,最终恢复供电。这种在急难险重任务中的经历,磨练了不畏艰难、敢于斗争、顽强拼搏的意志品质,提升了在压力下冷静决策、高效处置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增强了心理韧性和担当精神。
“青马工程”培养模式的精髓,在于打破了理论与实践的壁垒,促成二者螺旋上升的良性互动,实现“学用相长”。
反思与升华是这一过程的关键环节。实践不仅是应用理论,更是检验和反思理论的过程。当在实践中遇到用现有理论知识无法完美解释或解决的问题时,便会深刻反思自身理论学习的不足。例如,在处理前述群众利益问题时,会发现单纯依靠技术经济理论或政策条文远远不够,更需要深刻理解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社会治理创新、乡村振兴战略等宏观理论背后的微观实践逻辑。这种“本领恐慌”和“问题导向”,会驱使我们带着实践中产生的鲜活问题重新回到理论学习中,有针对性地深化对相关理论的理解,寻求新的思路和方法。这就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循环提升过程,每一次循环都使认识更深一步,使实践能力更强一分。
这种学用相长的循环,最终带来的是综合素养的整合性提升。“理论+实践”的培养模式,不是简单叠加,而是化学反应。它使学员的忠诚度在理论与实践的双重印证下更加纯粹;理论功底在解答现实问题中更加扎实;实践能力在科学理论指引下更加精准;群众感情在深入基层服务中更加深厚;作风养成在急难险重考验中更加过硬。各方面的素养得以在学与用的反复熔炼中相互促进、整合升华,最终塑造出政治过硬、本领高强、作风优良的复合型人才。
综上所述,“青马工程”通过推动理论学习与实践锻炼的深度融合,在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核心成效:一方面,推动青年在理论上学懂弄通,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看家本领,坚定了理想信念;另一方面,助力青年在实践公海gh555000aa线路检测干实干,提升了解决复杂问题、服务人民群众、防范化解风险的真本事、硬功夫,真正实现了“铸魂”与“赋能”的统一。
展望未来,我们将持续深化“青马工程”建设,进一步优化培养机制。一是强化精准滴灌,根据不同领域、不同岗位青年的特点,设计更具针对性的理论教学和实践锻炼方案,提升培养精度。二是健全长效机制,加强跟踪培养,搭建学员持续学习、交流和实践的平台,避免“结业即结束”。三是突出严管厚爱,完善考核评价体系,注重在实践一线考察识别学员,激发其内在动力和持久热情。
征程万里风正劲,重任千钧再出发。我们将以更加坚定的决心、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务实的作风,不断将“青马工程”引向深入,努力培养更多拥有钢铁般信仰、深厚理论素养、过硬实践本领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激励他们在新时代的伟大实践中奋勇争先、建功立业,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跑好属于我们这代青年的接力棒。(国网通渭县供电公司 杨亚光)